王智量先生翻譯的《屠格涅夫散文詩》。
昨日,上海譯文出版社公佈多張稿費通知單,稱給王智量先生的稿酬在當時“決不是小數目”。
  翻譯家孫仲旭先生去世後,譯者的艱難處境引發廣泛關註。9月初,作家葉開連發微博質疑上海譯文出版社,稱其二十多年前給翻譯家王智量先生的稿酬過低,是一種“盤剝”。昨日,上海譯文出版社在微博上貼出當年的稿費通知單,稱稿酬在當時“決不是小數目”。
  葉開連發微博替老翻譯家鳴不平
  9月4日,作家葉開通過微博@老虎不吃飯飯,轉發了《中國青年報》的一篇報道,稱“其中談到大翻譯家王智量教授歷年來受到譯文出版社盤剝、侮辱的事實。一晃過去兩年,當時我聽到智量老師的訴苦後,激憤地寫了一篇文章在《新民晚報》發表,為翻譯家鳴不平。可見不僅制度貶低(翻譯家),有些出版社也在盤剝。”葉開原名廖增湖,他目前同時是《收穫》雜誌編輯部主任、副編審。
  王智量先生已86歲,歷任北大、華東師大教授、上海比較文學會副會長等職,為國內資深俄文翻譯家。
  葉開所指的“盤剝”,指出版社給王智量的稿酬太低。他援引《中國青年報》的報道稱,“翻譯《屠格涅夫散文詩》(以下簡稱《屠》),詩的稿費本應按行數算,上世紀90年代一個出版社編輯卻只肯按字數給他千字20元稿費,不到4萬字的書,王智量才拿了600元。合同到期續簽時,他對那位編輯說,能不能每千字給我加1元以示尊重,結果編輯立馬毀約,另找了兩人‘改寫’了一下他的譯稿,就重新出版了”。
  除了普通網友,這條微博也在文化界引起廣泛關註和討論。網名為“康定斯基”的《中國藝術報》副總編輯康偉感嘆,“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翻譯家,難以置信。”截至昨日,該微博的轉發量已達到4700餘條。
  此後,葉開繼續發佈多條微博質疑上海譯文出版社,稱“王智量教授說,他為此多次找過譯文社的負責人,他們一直以各種藉口推脫,但‘改寫’侵權已成事實,因此繼續不理會王智量教授。後來被問得急了,該社說,那位責任編輯已經離開出版社了。智量老師於是作罷。”昨日,葉開對南都記者解釋,他發微博質疑的起因是8月底青年翻譯家孫仲旭先生突然離世,他由此想到兩年前曾為王智量先生維權的事。
  上譯社:稿酬標準當年已近上限
  葉開發微博質疑後的第5天,事件的另一方上海譯文出版社終於打破沉默。
  昨日14時,上海譯文出版社通過官微發表聲明稱,王智量翻譯《屠》一書總共發了2300餘元稿酬。
  上海譯文出版社稱,《屠》於1987年7月在該社出版,體裁為散文詩,“在計算散文詩的稿酬時,行業通行做法是按照散文的辦法算字數,而非詩歌的辦法算字數。但在當時譯者的一再要求下,這本書破例按照詩歌計算稿酬(即每二十行按千字計)。”聲明稱,王智量的稿酬標準是千字14元,“接近上限”。
  1984年實行的《書籍稿酬試行規定》規定,著作稿稿酬為每千字6至20元,翻譯稿略低,為千字4至14元。其中,一般翻譯稿每千字4至11元;對特別難譯而質量優秀的譯稿,可按千字12至14元付酬。
  上海譯文出版社稱,從1987年至1992年,《屠》共印47000冊,共支付譯者2382.06元稿酬,並認為這筆稿酬在當年“決不是個小數目”。對於葉開微博中提及的“改寫”風波,上海譯文出版社稱,“名著的復譯在翻譯史上屢見不鮮”,並稱葉開指責翻譯家“改寫”已經構成了誹謗和人身攻擊。
  值得註意的是,9月11日,上海譯文出版社起訴葉開主編的某書侵權案將開庭審理。上海譯文昨日的聲明也提及了此事,稱“我們有理由懷疑廖先生此番再度翻出陳年舊賬並肆意造謠的動機”,並稱其為“賊喊捉賊”。對此,葉開對南都記者回應稱:“譯文社以大社壓人,通篇‘文革’式語言,根本無法正常回答。” 南都記者 張少傑
(原標題:上海譯文出版社否認“盤剝老翻譯家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eydkxnsewdbf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